“螺丝钉化”还是“万金油化”?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进大公司,是很多人的向往。大公司的部门完善,岗位职能分得很细。好的一面是,进入这样的公司,你可以得到专业化的培训,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坏的方面是,一旦你在一个岗位,往往就会一直在这个地方,单点业务越熟悉,你能为组织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你也就越难换地儿或切换赛道,就像被焊死在主板上的螺丝钉一样。大多数大公司的人面临着担心的,就是"螺丝钉化”
我的一位朋友小王此前就在一家集团公司的螺丝钉销售岗位待过。公司制度非常健全,分工也非常明确。team中的每个人都有其明确的分工和“门槛”。大家相互配合工作,效率很高。公司给小王的指标逐年增加,对小王下发的任务也越来越多。而且,公司的marketing部门非常的强势,公司的业务来源逐渐从销售主动开发变成了销售被动等来公司市场部推送的客户需求。小王感觉自己的价值越来越低,就跟领导提出想做其他业务线的一些服务,同时也希望扩大自己的服务区域,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然而却遭到了公司的拒绝。
公司认为,对小王的培训公司付出了成本。现在小王应该聚焦于主业,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最终,小王选择了离开。
小公司则不同,高自由度和综合性是其用人的典型特点。小公司制度没有那么完善,日常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标准。资源的匮乏让每个人都必须能够独立的整合资源以完善某项工作。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朋友小王在大公司离开后,加入了一家本地的创业公司。公司不大,十几个人。公司原先没有销售,公司员工全员销售。老板从技术转了研发去跑市场,抓客户。小王加入后担任市场总监的职位,负责开拓市场和营销的工作。加入后,小王发现,公司的资源与自己的预期相差极大。自己很多的想法在有限的资源下根本无法实施。之前,自己屁股后边有support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随时听候差遣,公司的各种宣传资料都非常齐备。然而新公司却十分不健全。许多的事情,他必须亲力亲为。因为此前的工作,他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本职工作外的其他内容,因此,在完成一项项具体事宜的时候,感觉非常吃力和不适应。最终,坚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选择了重回他所适应的“大公司”
两个真实的案例,两段不同的职场。真实呈现了大小公司对人不同的要求以及对人不同的塑造。当然,并非所有的大公司的人都是螺丝钉化的人,也并非小公司就没有专业人才。这里只是在说明,大小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对人的要求,借此来启发思考,我们如何来做好自己的职场定位。
“螺丝钉化”或“万金油化“
其实螺丝钉化和万金油化既不是贬义也不是褒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生目标下,应该有侧重的考虑自己的定位。
那么什么情况要让自己变窄?主动“螺丝钉化”?
A.刚入职场+方向清晰
先让自己有一个一技之长和大平台,以后有更多的选择。
大部分名校学生都选择这条路,毕业以后先去大公司跑几年,积累背景和专业,30岁左右考虑加入一个新公司还是自己创业。
B.万金油太久,需要一技之长
在小公司太久,希望一个一技之长,为下一个阶段做储备的。
很多创业者创业失败甚至成功后,选择一个大公司待一段,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的。
比如周鸿祎从3721失败后,去了雅虎呆了一段,理解了玩法,回来做360,2取得大的成功。
C.清晰看到专业方向,但自己缺资源
当你清晰的能预见某个趋势,但自己又缺乏能力单干。最好的方式,是进入已经头部的大公司学习。
这个打法在培训界很多:一开始起步,与其自己闷头干,不如加入有专业能力的团队,作为老师、助教等位置,学习对方打法,也思考自己的方向,未来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单独做。
什么情况要让自己变宽?主动“万金油”化?
A.专业发展局限,希望了解全盘
大公司向上通道不多,时间一长的确容易陷入思维固化。
如果没有了解全盘的机会,而只是不断的重复此前的经验,这样的工作除了养家糊口之外,毫无意义。长此以往,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下滑,一旦遭遇职场危机,个人很难再重新找到合适的位置。
B.想进入新领域,但不知道自己想干啥
这时不如找个业内还不错的小公司,用过去的专业先切入一个岗,然后尽快了解全行业,接触更多人。
这个时候,新领域的销售、运营、BD就是不错的选择。
C.希望成为管理者
对,没听错,其实管理者本身就是“万金油”化的。
好的管理者甚至在技能上更加“万金油”,什么都懂。
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已经开始到了,如何人尽其才,创造更大价值上。
职业环境各有不同,作为个体,却可以主动选择!
笔者在这里并没有说大公司和小公司哪个更好。而是想表达,作为职场人,如何更好地合理规划自己的职场定位,主动的“万金油”和“螺丝钉”化以塑造更优秀的自己。
因为,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外界的环境,优秀的人懂得利用环境,而不是被环境利用。
上班而不是被班上,是「职业自由」的核心。其实,只要你有强烈的自驱力和学习力,在所有公司,所有场景,都可以变宽和变窄。
在大公司的,一方面做好手头事,一方面尽可能多认识人,主动和业务链条上下游的人认识、互助,甚至调岗,能够很好的抵消“螺丝钉化”。事实上,很多的大公司有轮岗计划,给足够优秀的人,要抓住这些机会。
在小公司,一定要识别自己组织里的“金刚钻”,然后学到这个手艺。这样你往好了说自己创业都不难,中策是和公司一起成长,公司永远需要你,最差也是业内达人——小公司出来的牛人都能很打。
专业人士往管理线迁移,本质就是变宽,“万金油化”的过程;而管理岗往专业线切入,本质就是聚焦,“螺丝钉化”的过程。
你去读个MBA,本质是“万金油化”的过程,而选择读个专业硕士报个培训班,则是“螺丝钉化”的过程。
所以你看,职业自由这个事,和大小公司没有什么关系。关键是能够理解整体商业的链条,以自己需求出发,大小公司、读书交友、这都只是你的棋子。
自由与否,不在于环境,而是你能否看清局势、看透本质。一旦你自己有了清醒的意识,其实具体在做什么,吃饭如吃饭,喝水如何喝水,都没有什么关系。
最后的话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进一步落定实施,我们的职场之路进一步拓展延伸。几十年的职场生涯中,工作愉悦并收获成就感至关重要。我们既不能做一个被框住思维的“螺丝钉”,更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专的“万金油”。
上一篇: 职场中的“太监化
下一篇: 职场万金油的人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