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太监化

职场中的“太监化

2023-06-30

在公众号看到过一篇原载于南都周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北大教授饶毅,他在文内直言不讳的指出,

当今的中国在批量生产“太监”,太监文化正在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的向着各行各业渗透,毒害百姓身心健康,限制社会进步,甚至于阻碍国家发展。


什么是太监文化?(来自文内)


没有人格、不负责任地讨好强权,没有是非、不择手段捞取利益,没有理想、不利国家而寄生于社会,皆是文化习俗行为的太监化。太监化的人格没有理想,获得生活资料苟延残喘就是其生命的意义,无异于宠物;太监化的行为没有是非,只有利益之争,无异于野生动物。


历史上的太监无需负责,只要讨好强权,多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服务于权势,似情有可原;现实的太监化也不为公事、公众利益担责任,而自愿选择献媚于强权而牟私利,却难以谅解。古时太监服务的对象单一,现代太监则顶礼膜拜所有可以一时提供利益者。


现实社会中,不少人被公认“成功”且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其实就是太监化潜移默化的结果。不仅有人自豪“夹着尾巴”成功,而且有不少父母、老师还教育后代应该“夹着尾巴”,不知不觉成为培养太监化的后来人。“夹着尾巴做人”就是不要有想法,宁可人云亦云;行为不要突出,宁可少做不做;做事不要做得太好,宁可不尽心尽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摆出“乞摇状”,以彰显无能而不会威胁他人,通过讨好人获得资源掌握者的接纳和支持。


有些人一时夹尾巴后,待有适当的职位时确实还做点事情,可以算是被动的太监化;但不少人夹着尾巴久而久之成习惯后,最后无论获得什么机遇、条件,都不能恢复正常做人的样子,一生将太监化进行到底,还因获得权钱而洋洋自得,不知自尊何物、羞耻何事。

这种阿谀奉承的做派此前在国企、一些行政部门是比较典型的存在。在互联网的催动下,现在有大量的自媒体人公开的宣扬鼓吹“高情商”“会做人”“懂人心”“会送礼”等行为,并误导大众来追捧这种行径,甚至导致这股风吹向了教育界。很多家长甚至都在给孩子报情商培育课来学习所谓的“情商”这必须引发强烈警惕。


太监化的危害


太监化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甚至于对国家是有多方面巨大且深远的危害的。


社会重大问题,本需多方面积极参与,提出多种方案,在争论和批评后才有机会提炼出最优方案。无论是企业科研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其实都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观点,之后经过多方论证和验证才能实现有效的创新。在职场和官场中,太监式的氛围下,所有人都倾向于采取最保守的策略,都只一味迎合,都以贯彻服从最高领导人的命令为荣耀。这大大打击了组织的创新和改革积极性。组织政策名义上是可以上传下达,然而没有任何逆向反馈的政策只会沦为一纸空文。群体太监化的人会在管理者眼前放起迷雾,阻碍正确决策,甚至太监化的群体会达成欺上瞒下的组织共识,从而导致企业工作效率奇低甚至空转。


然而悲哀的事,很多的中低层管理者特别享受这种被包围的感觉。并把这一类人当成亲信志友。认为这些人很好贯彻了自己的意志并忠心耿耿。殊不知,长久来看,既害了企业,也害了人。太监化的做法实际上并不是帮上级的忙,只是给上级撑一时的面子,更不为长远着想,只顾监管、压制下级,只顾将责任都往上推,出了事情大家听之任之,多层面呈现外战外行、内战内行,长期内斗、热衷内斗。


这样的组织下,任何进来的人都会被同化、黑化,最终走向一场悄无声息的“自我阉割”。这既是组织之大不幸,亦是个人之大不幸!


写在最后


人对了,事就成了。人才战略将会是接下来几十年的最重要战略。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实干家和创新家。然而实干家和创新家并不天生的,而是在社会中不断自我革新,不断修炼而成的。良好的氛围和沃土是必需必要必不可少的。如果整个社会都鼓吹,奖励这样的

这样的“片面的情商”,那中国就永远出不了乔布斯、马斯克这样伟大的企业家。而像任正非、雷军、刘强东等等这样的优秀的企业家也会越来越少。这是民族之不幸。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勇敢者,一个无畏者。尽管,大家都很难。尽管你认为你有太多的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