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指产品在流通与使用时产品所具有的安全的程度。可靠性在产品的性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性能较差的产品实际上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而性能好的产品也不意味着其可靠性较高。而可靠性较强的产品不但在使用中能够保障性能好,还能够减少发生故障的次数,进而减少维修费用,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生产商以及用户应该追求的主要方面。
Safeguard联合深圳为民研究研究诸多资深学者和企业实战专家在机电产品领域开展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在产品、系统、体系三个层面为企业做可靠性赋能,助力企业打造高可靠产品。
课程简介
本课程会完整介绍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工程技术知识,让大家对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技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课程从可靠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开始,逐步介绍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模型。通过对可靠性工程技术不同领域知识的系统性介绍,让大家对于产品全寿命可靠性工程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具体介绍的过程中引入不同行业的实际案例并结合相应的财务影响来充分展示可靠性技术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和贡献。
培训目标
Safeguard可帮助企业建立一个系统的可靠性工程技术认识体系,了解不同技术在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应用特点,后续可以根据企业实践来合理选择适合的可靠性技术或者方法。在具备系统可靠性知识后可以自行规划后续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路径,为自己的技术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训特色
1、培训过程中穿插不同行业案例的现场讨论2、以企业的思维来讨论不同技术在不同层次企业的应用
培训对象
中高层管理者、中高级经理、全体开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和可靠性工程师
课程大纲(以实际培训内容为准,可依据用户侧重微调)
1、可靠性起源2、可靠性历史3、可靠性定义4、浴盆曲线5、应力干涉模型6、可靠性模型7、可靠性管理8、可靠性工程8.1、可靠性指标制定8.2、用户使用剖面8.3、可靠性分配8.4、失效分析8.4.1、产品差异分析8.4.2、设计失效模式影响分析8.4.3、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8.4.4、基于失效模式的设计评审8.4.5、基于测试结果的设计评审8.4.6、生产制程失效模式影响分析8.4.7、故障树8.4.8、潜藏通路分析8.4.9、最坏情况分析8.4.10、容差分析8.4.11、冗余设计8.5、热设计8.6、降额设计8.7、可靠性预计8.7.1、机械8.7.2、电子8.7.3、软件8.7.4、失效物理8.8、有限元分析8.8.1、结构8.8.2、热8.9、健壮设计8.10、环境试验8.11、强化试验8.11.1、HALT8.11.2、Robust8.11.3、MEOST8.11.4、HAST8.11.5、PCT8.12、可靠性试验8.12.1、机械8.12.2、电子8.12.3、软件8.12.4、系统8.13、试验设计简介8.13.1、DOE8.13.2、均匀设计8.14、维修性8.15、环境应力筛选简介8.15.1、老化/烧机8.15.2、高加速应力筛选/抽检8.15.3、在线筛选8.16、数据分析简介8.17、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8.18、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简介8.19、可靠性软件系统
课程简介
产品多种多样,机械、电子和电气产品,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和复杂系统等,对于不同的产品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可靠性试验是个问题。本课程会完整介绍硬件和软件产品具体可靠性试验方法,其中硬件包括机械、电子和机电产品,产品可以是零部件、简单产品甚至复杂产品,只要是大家从事的产品基本都是本课程涵盖的范围。可靠性试验涉及到加速模型的选择,但是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加速模型,具体的参数选择又应该如何,都是本课程会用具体案例回答的问题。当没有成熟模型可供选择,也可以通过通用方法来对试验结果来拟合出相应的加速模型并计算出模型的参数,从而可以对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进行评估。最后还会通过对可靠性增长模型的介绍来让大家更好的利用不同阶段可靠性试验结果来对产品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更好的指导产品可靠性工作。
培训目标
建立正确的可靠性试验理解,能够独立开展通用产品(机械、电子和软件)的可靠性试验,其中包括模型的选择、参数的选择、样品的计算、试验时间的计算等等,当没有模型可供选择时可以通过试验来拟合模型并计算出模型参数。
培训特色
1、涵盖机械、电子和软件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方法2、提供解决未知模型开展可靠性试验的方法
培训对象
研发经理、全体开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和可靠性工程师
课程大纲(以实际培训内容为准,可能有微调)
1、可靠性试验简介1.1、加速可靠性试验类型1.2、用户使用模式1.3、测试工具开发1.4、可靠性试验执行1.5、可靠性增长分析2、可靠性加速模型2.1、阿伦纽斯模型2.2、艾琳模型2.3、逆幂律模型2.4、温湿度模型2.5、温度与非热量模型2.6、韦布尔模型2.7、假设检验2.8、卡方分布2.9、NSWC2.10、软件可靠性试验2.11、无模型加速寿命试验2.12、加速退化试验2.13、电子部件可靠性试验案例2.14、机械部件可靠性试验案例2.15、软件产品可靠性试验案例2.16、无模型加速寿命试验案例2.17、加速退化试验案例3、可靠性增长3.1、可靠性增长简介3.2、杜安模型3.3、Crow-AMSAA模型3.4、LIoyd Lipow模型3.5、Gompertz模型3.6、Crow Extended模型3.7、可靠性增长案例
课程简介
可靠性本身就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所以要对可靠性有很好的理解必须对数据分析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课程不仅仅包括基本的统计知识、可靠性中所经常出现的关键概念、数据分析的拟合方式、不同分布的模型和参数意义以及其实际可靠性的应用和如果对数据分析结果和图形进行解读,而且包括详细的实践来用实际的案例一步步深入展开,确保大家都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数据分析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数据来讲述可靠性,让数据来说话就是本课程的目的。
培训目标
建立一个正确可靠性参数的概念,对于不同分布模型的应用有着清晰的理解,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类的可靠性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并给出最终的结论。
培训特色
1、培训过程中穿插不同行业案例的现场讨论2、提供软件工具进行现场操作练习来保证培训效果
培训对象
可靠性经理、可靠性工程师、全体设计工程师等
课程大纲(以实际培训内容为准,可能有微调)
1、数理统计理论基础1.1、基本定义和概念1.2、常用分布及其应用1.3、数据分类、表示和定义1.4、参数估计理论和方法1.5、置信区间的确定1.5.1、 参数估计1.5.2、非参数估计1.6、读图1.6.1、概率图1.6.2、可靠性图和结果1.6.3、失效率图和结果1.6.4、概率密度函数(PDF)图1.6.5、寿命-应力图1.6.6、图和结果的置信限2、 失效分布2.1、正态分布2.2、指数分布2.3、威布尔分布2.4、对数正态分布2.5、伽玛分布3、分析方法3.1、回归分析3.2、极大似然估计4、 保修数据分析5、退化分析6、案例分析6.1、跟踪产品可靠性,根据数据进行纠正6.2、预计失效数6.3、可靠性规范6.4、确定最佳更换时间6.5、确定备件6.6、综合可靠性目标6.7、供应方可靠性问题6.8、失效行为评估和失效模式检测6.9、确定返修时间6.10、品保期内失效费用6.11、各失效模式分析6.12、可靠性曲线6.13、根据应力-强度关系进行概率设计6.14、可修复系统的检查6.15、对比设计、供应方和数据集6.16、退化分析
课程简介
本课程会详细介绍众多可靠性设计方法,让大家对可靠性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行业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课程涵盖可靠性分配、失效模式影响分析、可靠性预计、降额设计、升额设计、冗余设计、有限元分析和健壮设计等。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来就每个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部分方法引入专用软件工具来进行练习以加深理解。针对不同的行业来推荐不同的可靠性设计方法组合,并就具体的流程进行详细讨论。
培训目标
建立起正确的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知识,并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另外大家还具备针对企业所处行业和自身条件来对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选择来优化可靠性设计流程并保证产品可靠性水平。
培训特色
1、培训过程中穿插不同行业的大量案例开展现场讨论2、部分内容会有相应软件进行现场实践来保证培训效果3、在兼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应用以保证培训的实用性
培训对象
可靠性经理、可靠性工程师、全体设计工程师等
课程大纲(以实际培训内容为准,可能有微调)
1、可靠性分配1.1、可靠性指标1.1.1、寿命1.1.2、平均无故障时间1.1.3、失效率1.1.4、平均维修时间1.1.5、平均修复时间1.1.6、可用度1.1.7、停机时间1.1.8、B10/L101.2、用户使用剖面1.3、产品基准评估1.4、可靠性分配1.4.1、等分配法1.4.1、评分法1.4.1、比例组合法1.4.1、再分配法1.4.1、加权分配法1.4.1、AGREE分配法1.4.1、拉格朗日分配法1.5、可靠性增长1.5.1、案例讨论2、失效模式影响分析2.1、失效分析发展史2.2、失效分析现状2.3、参数分析法2.4、边界分析法2.5、产品差异分析2.6、设计失效模式影响分析2.7、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2.8、基于失效模式的设计评审2.9、基于测试结果的设计评审2.10、生产制程失效模式影响分析2.11、故障树2.12、潜藏通道2.13、最坏情况分析2.14、容差分析2.15、失效模式分析流程2.16、案例讨论2.16.1、硬件2.16.2、软件3、可靠性预计3.1、电子部件3.1.1、MIL-HDBK-2173.1.2、RIAC-HDBK-217 Plus3.1.3、Telcordia SR3323.1.4、IEC 623803.1.5、GJB 2993.1.6、电解电容3.2、机电部件3.3、失效物理(POF)3.3.1、发展历史3.3.2、失效物理基本模型3.3.3、失效物理模型开发流程3.3.4、模型介绍3.3.5、发展趋势3.3、案例讨论4、降额设计/升额设计4.1、元器件应用简介4.2、降额设计标准4.3、应力干涉模型简介4.4、元器件降额设计4.4.1、电容4.4.2、断路器4.4.3、连接器4.4.4、二极管4.4.5、IGBT4.4.6、马达4.4.7、风扇4.4.8、滤波器4.4.9、保险丝4.4.10、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4.4.11、灯4.4.12、磁性元器件4.4.13、微电子机械器件4.4.14、微型电路4.4.15、光电器件4.4.16、电源4.4.17、继电器4.4.18、电阻4.4.19、开关4.4.20、热敏电阻4.4.21、三极管4.4.22、电子管4.4.23、线材4.4.24、混合器件4.5、升额设计简介4.6、案例讨论5、冗余设计5.1、可靠性系统模型5.2硬件冗余设计5.3、软件冗余设计5.4、案例讨论6、有限元分析6.1、热设计仿真分析6.2、结构设计仿真分析6.2.1、静态6.2.2、动态6.3、电磁兼容仿真分析6.4、案例讨论7、健壮设计7.1、健壮设计简介7.2、信噪比7.3、三次设计7.4、现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