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团建搞成“团煎”

别把团建搞成“团煎”

2023-07-03

团建,顾名思义是团队建设的简称,被企业管理者视为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一种手段。团建的形式多为:户外拓展、集体会餐、集体出游等等系列集体活动。

团建的初衷,是激发成员向心力、进而促进团队合作,本来是个有益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好事情,可实际的情况是,要做好团建,却没那么容易。很多团建,花钱不少,却被员工纷纷吐槽。很多团建流于形式,喊口号,搞拍照。领导大搞一言堂,根本不在乎员工的感受,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员工。一次活动,一群人围着领导笑,一场团建,搞成了陪老板健步行。只被动的团,却完全丧失了建的意义。最终支出了一笔不小的成本反而被员工诟病还不如发钱。

团建不能令多数人满意,团建在一定意义上就变成了“团煎”!“团煎”久了,团队就失去了活力,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组织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受欢迎的团建需要精细化的设计

比如有的公司崇尚体育类活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员工的个人体能,一次计划得当,考虑周全的运动团建本应该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然而实际情况中,在多数公司退出的团建活动中,户外攀爬类、体育锻炼类往往是最难举办、最受员工吐槽的团建活动之一。 为何?

以体能训练类团建为例,组织者要考虑那些重要因素呢?试着从同理心的角度梳理了如下几点与各位分享:

组织前

1、组织者还是应该在前期较早时候筹备一份调查问卷和投票公示。以民主公开的形式来让大家参与进来。团队活动最忌众口难调,一场活动很难让大家每个人都满意。这点不仅组织者清楚,其实每个参与者也明白。让大家集体参与决策既可以发挥群策群力也可以让参与者了解到组织活动的种种阻力从而让每个人理解和同理组织者实际面临的问题。从而降低大家时候的埋怨、吐槽。组织者可以设置一些主题方面的框架,来合理化活动类型。比如,这周是年轻人喜欢的活动,下周是中年人喜欢的。这周是健康养生主题,下周是吃吃吃喝喝主题。并且允许个人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民主与制度交替才能催生出众口调的“饭”


2、在确定了活动内容后,应该针对活动细节展开设计。体育类团建的活动强度应该注重人性化和个体差异化。拿海边健步行举例: 每个员工的身体素质不同,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欢走着,有的人喜欢跑着,有的人喜欢晒晒太阳,有的人注重美白尤其不喜欢晒太阳。所以活动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活动的细则也需要花心思。比如,是否有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是所有人都一致还是针对男女有区别?针对年龄段有区别?是否统一着装? 如果是,有没有考虑这会不会给参与者带来压力或“不必要的麻烦”?是否强制参与?如果不是,那设置怎么样的区别奖惩才能引导人主动积极参与? 


有没有考虑停车难问题?

有没有考虑孩子没人看的问题?

有没有考虑团建结束吃饭问题?

...

你看,其实仅就是一场团建活动设计阶段,要考虑的细节内容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组织中:

1、组织中应该注意活动的规则性。既然前期花费了大量时间用来制定规则,那就应该保证规则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既然活动是大家选出来的,那规则的遵守与否谁来监督?怎么样用规则的力量来引导每个参与者“不自觉”+“自觉”遵守也是必须要细致考虑的问题。

2、如何保障活动的舒适性?饮品、食物、吸汗毛巾有没有? 分配是不是合理合情?有没有考虑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一场活动先应该服务人,再下来才是服务团队,再才是服务公司。把一场活动的初衷设置为服务老板是团建最大的错误,悲催的是,也是当下很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原谅我不厚道的说)的现状。


组织后:

1、团建是为了什么? 最起码有两个方向的考虑。 一是为了公司,二是为了个人。这个共识一定要深入管理者和员工心中,赋予差不多的重要性或者后者要更重要。为何?因为作为一场活动,公司可能会付出一些钱。但员工付出的是时间。金钱和时间那个更重要?另外,通过团建让同事关系融洽,员工个人身体素质提升的背后势必会带来组织和个人工作效率的提升。

2、团建后的总结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一场决策交由个人去决策,那决策质量的上限在于个人。而组织内成员的建言献策则会引发更多good idea也会激发组织活力。一场团建要考虑的细节问题远不止我说的这么多,那对于组织者或者企业HR部门来讲,能够做到面面俱到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次的活动都记录问题不足,针对问题集思广益的做优化改善,把PDCA的理念引入到团队治理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组织才能够持续的成长。同时,也能够让参与者知道,虽然每一次的活动都不尽如人意,但管理层或者组织者一直在聆听群众的呼声,一直在改善改进。这样的事后总结才能真正的凝心聚力,起到团建的目的。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每次团建过后都有很多人离职?


企业很委屈:我们带你们玩,本意是提高团队凝聚力,顺便借此装点一下企业门面,怎么就吃力不讨好了?


答案很简单:团建能把这个公司对员工最真实的态度暴露出来。


对于管理者来说,团建是增强凝聚力的手段,对于员工来讲,是忙碌工作中的一个喘息放松的空间,照理来讲是双赢的。







但一些“粗心的”、“刚愎自用的”、“霸道总裁”般的管理者却把团建做成了「团煎」,殊不知员工排斥团建,并不是排斥团建本身,而是团建的感受、意义和以及团建带来真正价值。


写在最后

让人不适的从来不是一件事、一场团建遇见的困难,真正让人寒心的往往是管理者处理事情的态度。真正让人死心的是错误制度的一成不变,让人看不到希望。

把90%的形式主义,换成100%的走心。把事做对,做好。做的即合理更合情。

把团建做成团建应有的样子,多站在员工的角度来思考,充分征求员工意见,平衡团建组织目标与个人自由。一场团建,让员工们的心不再委屈,这样的团建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