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written by June Austen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现实主义名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在文学史中“永葆青春”的经典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在经过了一些列误解之后,消除了之前的所有误会并表露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表达了几个观点:
人与人相处可以不因为地位差异而傲慢,不因为纠纷而憎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门学问,从陌生到熟悉,往往遍布曲折,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世事经历的越多,我就越对世事不满。我一天比一天相信,人心都是见异思迁,我们不能凭着某人表面上一点点长处或见解,就去相信他”
很多朋友未必看过这本书,但应该看过这不豆瓣评分超过的电影。电影唯美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市场销售人员,从业十几年,从二十几岁的陌生拜访开始,到电话推销,到展会营销,开展商业活动、尝试知识平台、自媒体。 销售的形式有多种,但无非就是传递产品或者服务价值的一项工作。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如何打破抵触情绪,如何有效引导、价值传递?如何一步步“套路”如何巧妙的“埋下信任的种子”?... 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见过不同职位的人、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被无数次拒绝过,也被热情对待过。见识过无数人的傲慢,深感无能无力。也为很多偏见做过数不清的解释,最后无功而返。也因为这份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山与海的距离,而是彼此认知的南辕北辙。我不知你,你亦不懂我。我以为我懂你,你以为你懂我。
现在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新知识,也充满了新套路和新镰刀。互联网时代,边界的通信方式打破了信息差,让普通人通过信息检索和学习得以看到“更广阔的”的的世界。但同时,也让傲慢和偏见在这个时代下边的尤为明显。之所以给更广阔的打个引号是因为我不确定,这份更广阔究竟是开拓了你的思维还是限制了你的认知?
其实现在互联的问题正是信息太多太杂,鱼目混珠。在大数据和算法时代,你看到的大多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或者你喜欢看到的却唯独不是你需要看到的。比如有多少人沉迷于抖音上低级垃圾信息配上激昂音乐批量生产出的游戏视频或者美女视频中沾沾自喜于获得新的认知而无法自拔。一些年轻人迷恋于某个明星或者某个博主而尽力模仿,花费了本应该拿来奋斗和成长的时间而一无所获。还有一些知识分子,通过浅尝辄止的了解了一些点状信息却以为掌握了某项话题的精髓而欢呼雀跃,自此认为自己已经是学明白了也看透了,再也听不见其他观点的输入。这种情况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一张信息茧房牢牢地把人困在里边,失去了客观判断世界的信息来源,离真相越来越远。
折叠的世界,每个人都像是在坐井观天,有的人拼命的跳着,有的人努力的挖着,都在努力的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可实际上,却只有少部分人会去思考或者了解他人眼中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这个世界的底色是什么样的? 也可以说是现在说的如火如荼的底层思维。而在这些少部分人里边,还充斥着很大一批人在琢磨怎么利用底层思维来牟取暴利,怎么再挖一口井把青蛙们圈养在里边,哪天饿了随时可以抓一只上来烤着吃。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或者看待事物,也绝不能仅凭对人或事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去盖棺定论,这就是偏见。而摒除这种偏见,需要我们不断求索,不断拥抱变化,不断为自己引入“活水”。而这在花费我们大量时间的同时还需要我们刻意的去反人性,让自己不那么“舒服”。记得看刘润的阅读好讲过,看抖音的时候,我们要刻意的点击一些我们不喜欢的“喜欢”以防止算法太过于了解我们。
我们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杂学家,去广泛的发散以便更好地聚焦。
信息太多就等于没有信息,鉴别垃圾信息,过滤抵制垃圾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持有开放心态和学习心态是摆脱认知局限和信息茧房的制胜法宝。
写在最后
商业社会的复杂性远超其他领域。商业社会更是包罗了所有的人。建立健全一个复杂性思维能增强你的竞争优势,让你即便身处纷繁世界,依然可以看清事物的运行逻辑,看的通透,活的通透。
愿你,不傲慢,无偏见。
上一篇: 职场中的“太监化
下一篇: 职场万金油的人格定位